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教学科研>>论文汇粹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发展服务(吴克明)
发布时间:2019-03-0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立

(获2018年武进区地理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审视,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各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正是连接立德树人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桥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视角的立德树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当下地理教学聚焦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地理核心素养终身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课标指明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但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本人基于课标,但不拘泥于课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立足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本文注重三个维度,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探索、实践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努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注重地方产业结构特色与课堂教学整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以本地区为例:夏溪地区最初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农村产业主导,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人尝试花木种植及营销,少有的令人不太敢相信的“万元户”开始涌现,人们一下子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于是,一户带一户,一村看一村,花木种植业蓬勃发展,2000年往后,本地农村传统农作物已全部被花木种植替代,同时相关产业也随之延伸,专业花木经济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花木集散中心等产、供、销一体化的花木市场规模庞大,老百姓生活变得殷实、富足。农村产业结构成功转型并形成特色,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此发展,不同的人文也随之渗透进来。从地理视角来看,这正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之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整合,和每届学生都会作《花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专题探讨:
1.从区域认知角度探讨本地自然环境对花木经济的影响
结合教材《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节内容,将本地花木经济发展整合进课程,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区位优势、水热条件、土壤环境、经济发展基础、人们对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求、精神文明发展等方面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本地花木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增强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同时建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
2.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地理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色,开拓校外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花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实地考察本地的花木经济,了解本地苗木品种和发展前景、花木经济发展主要有哪些产业、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探讨农村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对本地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课题研究,学生非常感兴趣,自愿走出校门、走出家门,三两成群合作探究,地理实践力得到有力提升。
3.引导学生从综合角度思考本地花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探讨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对花木经济发展的影响,本地地产苗木能否如广告词里说的“走向世界”?花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发展的前景在哪?结合已学地理知识,学生知道市场大蓬区营销的南方热带花卉在本地不适宜种植发展但偏偏有人规模化引进种植后失败,学生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苗木种植的区域性,苗木营销、栽种、工程施工均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花木经济的发展更应考虑人地协调,不应盲目发展,应遵循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专题探讨碰撞,人地协调观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遇到类似问题能加以灵活运用,达成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
4.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规划人生,培养学生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以本地花木经济为抓手,解读农村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精神文明的发展。探究本地农村产业结构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生活在花木经济氛围中的学生很有想法,很有话说,甚至不少学生对今后的生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选择从事花木种植、营销和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本地学生走向社会后大多数会选择从事花木相关的工作或经营,花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又依赖这些从业者用更科学的方式方法作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这种基于课程内容的整合探究试专题探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立足本地,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在全国范围内,与此相类似的地方产业结构特色不胜枚举,适时引导学生换位探究,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可以分析湖塘针纺城的发展、金坛长荡湖的发展、甚至可以分析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及大湾区发展,学生建立的这种探究意识和能力,知道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地协调等地理视角去分析。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就业选择开辟灵活多样的思路。使课堂源于生活又能反哺生活,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区域认知力,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能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紧跟时代步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因此,初中地理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地理教师应善于抓住地理知识与思想教育和生活的切入点,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好公民。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于教师的责任,在引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培养正确的行为选择和社会参与意识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能只拘泥于平时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心怀天下、多关注时事,并将这些时事新闻融入平日的课堂教学中。
1.从地理视角引领学生充分认识祖国,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怀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从地理视角探讨中国高铁发展之路、一带一路、雄安新区建设、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意义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获得的巨大成就,组织学生收看《大国崛起》、《大国重器》等专题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之路、大国担当,感悟祖国之富强,学生充满自豪感。
地理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补充相关的时事地理信息将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所必需。“活跃而负责的公民”从地理视角理解即是热爱地球家园的公民,具有正确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公民。可见,加强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以谋求人类和地理环境和谐永续的发展,已成为地理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且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且这些问题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口、资源和发展这三方面都对环境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以及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从自我做起,努力践行全球一体观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3.引导学生立足国情,培养竞争意识
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学生将来在优胜劣汰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素质。而今天的学生是我们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从自然资源到经济发展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既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又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看不足;同时要放眼世界,既要和世界融合,又要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一系列技术封锁,开拓进取,培养竞争意识。
4.借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灵活地让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中,以获得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知识迁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地理学科又有鲜明的区域性,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区域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家乡的人地关系和发展道路,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超越自我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引领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为终身学习服务
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观念、人地关系思想、思维方法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具体事实性知识走向概括性的概念、原理、规律,再从概念原理提升到学科方法、思想观念。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科本质或学科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建构有学科内在逻辑的、体现学科教育价值的知识体系,用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提炼、提升、升华,感悟和凝练出学科思想方法,用学科思想启迪和生成智慧。
以初二地理中长江和黄河的学习为例: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先选择一条河流着重从河流所处的区域位置、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成因、价值贡献、问题及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思路和观点;再学习另一条河流时鼓励学生用相似的方法和思维去分析;跳出教材,再选择学生身边的一条河流或者国外的知名河流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论,学生自然而然会将最初的思维和方法去拓展、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样在自然资源一章,教材由总到分,由面到点安排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种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优势和不足、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学会一种资源的分析方法后其他的资源的分析探讨便会游刃有余,总体思路也随之越来越清晰。学生慢慢地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探索,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学到了如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体会到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地理认知结构。理解知识中所蕴含的观点、思想,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迁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回答或解决新情景下的陌生的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认识,才能主动、深入地思考,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度的加工,和同伴合作,和老师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时,能够发挥丰富的想象,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进行科学辨析和准确判断,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
学生在做题时会选择符合题义的正确选项,这只能算是掌握了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有效的处理问题,这才能称为素养。
教是为了不再需要教,学生达到了“专家学习程度的学习”,慢慢地,教就可以放手了,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和智慧,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新一轮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中,地理教师应深度挖掘核心素养的内涵,精心钻研,大胆创新,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核心素养,潜心立德树人,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地理教学》
[2] 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3] 刘霞,朱志刚,陈佩尧。应用数字星球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6
[4] 人民教育出版社丁尧清博士的讲座《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变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苏ICP备10052206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嘉泽镇夏溪友谊路82号 邮编:213002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