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德育团队之窗>>教育集锦>>环境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于小平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尽管国家提出了“创建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一系列口号,但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淡薄,尚未能对环境状况做出相应的警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主人,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利在当今,功在千秋。

一、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知道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从心理上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解决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学教育的社会作用更加重大,抓好了中学的环境教育,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未来的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中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在对环境发生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本身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环境保护教育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社会公德,中学阶段正是受教育者经历从道德逐步形成意识的时期,这对“可塑性”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形成、规范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环境保护教育内容丰富,几乎涉及百科知识,如物理、化学、自然等,学生们在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经受了一场百科知识的洗礼,对提高孩子们的知识能力十分有益。环境保护教育是综合性的,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也必须综合性的,无论是发展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还是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等,都有赖于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还有环境保护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渗透法、互动法等,本身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的,不同于以前的应试教育,而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积极快乐的活动中就接受了应试教育难以比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际行动获得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经验和体验,达到认识与情感以及行为的统一。中学环境保护教育的深入发展,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一代公民,而且会引起中学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

二、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未来环境质量的好坏,将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水平。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是当务之急!

(一)环境危机意识教育

环境危机意识就是对环境问题的一种警觉,既包括对已有危害的感觉,又包括对潜在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并有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的危害的警觉。危机意识教育可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是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内容和认识基础。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责任感。例如有关碳、硫教学时,可讲解CO2、SO2等物质形成“温室效应”和酸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再如,水污染教学,可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以及水污染情况,从而使学生居安思危,增强环境危机意识。

(二)环境法制意识教育

环境法制意识是环境意识的中心环节,是环境保护的知法、守法、执法以及法律监督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为上的统一和体现。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法制不断完善,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放射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教师可以结合适当的事例,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三)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环境科学知识是环境意识最首要、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环境意识的基础。如讲传染病时,一定要讲解清楚传染途径,从而联系随地吐痰的危害;再如讲核武器时,联系放射性污染,阐明放射性污染的防护措施。

(四)环境道德意识教育

环境道德意识就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诱惑力的影响下,所具有的自觉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教师可例举在校乱吐痰乱扔瓜果皮,任意丢弃饭菜,随意抽烟,细水长流等现象,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

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引导学生收集环境史料,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历史忠实地记录着地球的沧桑变化,能真实地反映环境的发展。在收集环境史料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关注社会的焦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气候冷热反常、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和扩大、酸雨现象、洪涝旱灾、大气污染、泥石流、沙尘暴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发展。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历史上有关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55-1972年日本骨痛病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3年-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史料,收集地球上森林沧海桑田的变化史料,让学生在搜查资料时,亲身感受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98年三江洪涝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2000年6月4日的沙尘暴使西北的经济遭受损失,北京行人、车辆的活动也受到影响,航班无法起飞、降落。沙漠面积的急速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急待解决的问题。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做起,协手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命之源将走向枯竭。

2、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开展舆论宣传,创设环境教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它能让学生时刻感受环境教育,自然地诱发学生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

教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场地,通过主题班会、晨会、读报课、讲座等形式,结合3月12日“植树节”、6月5日“世界环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地球日”、爱鸟周等环境纪念日,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活动,形成“环保──有我一个”的浓厚氛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内容有:第一,宣传地球上存在的问题。宇宙给予地球一张美丽的容颜,然而人类上千年的活动使她变得千疮万孔,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威胁。第二,宣传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放射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第三,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和谐和统一,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每到稻子收割时节,稻秆焚烧、抛河现象随处可见,造成了大气、河水的严重污染。这时我们组织学生宣传稻杆焚烧、抛河的各种危害,倡导生态农业的效益。这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散发环境资料,宣传《一次性筷子与绿色危机》《白色污染》等知识,倡议人们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非降解塑料。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法律观念,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促进我们新一代建设者的自觉行为,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3、加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鼓励学参与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通过耳闻目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善于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这几年来,我校深入开展自然科学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结合当今世界的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工业污染的现状,根据本地实际,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小河流在流泪──河流污染考察”、“从山村怪病到肺癌──世界无烟日活动侧记”、“白色恶魔──非降解塑料污染调查”、“河流与财富──记金乡烂板、电镀的污染”等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实践,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商讨防治方案,全面理解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参与意识增强,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能使教育和环境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接触实际,获得正确、鲜明、真实的印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并使学生在实践中投身社会,深刻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提高忧患意识,激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述活动也同时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4、深化课堂教学渗透,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和全程性,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并且尚未有现成的环境保护教育方面的材料和教学大纲。学校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环境保护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教材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尽可能以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知识。各科教师只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选好环境保护的切入点,统一协调,把学科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

自然科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以“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身”为线索构建的,重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结合。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资源、生态等问题都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教学内容同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增长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如讲“食物中毒”时,向学生介绍水、土壤污染的典例,如日本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的危害。如讲述“核武器及其防护”时,介绍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人员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危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再如讲“控制人口增长”时,联系我国五次普查人口量的变化和计划生育,认识人口增长与能源、土地、淡水、矿产粮食等资源危机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融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把它们作为德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5、引导学生展望环境保护事业,激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学生通过展望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领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到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在建设自己的社会的同时,不会忘记维护自己的生态环境,不再重蹈前人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前辙。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系列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明显地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世界各国相继制订了许多法规条例和成立环境管理机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成立了一些旨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资源和自然保护联合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在这些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召开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制订了一系列公约和条约,加强了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例如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和1082年内罗毕的两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分别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和《内罗毕宣言》。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这次“20世纪地球盛会”,会议讨论和签署了保护地球环境的5个重要文件:《地球宪章》(国际环境行动准则)、《21世纪行动议程》(21世纪39项战略计划)、《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止地球变暖)、《保护生物多样化公约》(制止动植物濒危和灭绝)、《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已有708个,珍稀濒危物种保存繁育基地也发展到200多处。解放后全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全国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前的5%增加到目前的12.7%。曾以污染严重而闻名于世的泰晤士河水质经治理已有明显的改善,河中“鱼类绝迹”的帽子摘掉了,目前已有102种鱼,著名的鲑鱼又重新回游河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望人类环保事业,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这一对矛盾,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总之,保护环境,任重道远。诸多的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灾难,环境保护日趋紧迫。解决当代环境问题要加强教育,普遍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在进行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生活生产活动、或科技活动与发明创造时,都能考虑到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或能否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中学生是世界的未来主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努力缔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地球。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苏ICP备10052206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嘉泽镇夏溪友谊路82号 邮编:213002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