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
信息技术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信息技术 > 成果展示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李仁南  发布时间:2011-04-02  浏览次数: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具体地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下面就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谈几点想法。
一、更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语文的世界,是文字的世界。中国的语言文字内容丰富,含蕴深厚,文字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与审美。学习语文离不开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对课文文字语言的揣摩。但是如果语文课只是就文字来欣赏,只是透过文字来挖掘内涵,就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进入情境会很缓慢,印象也不能够深刻。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如同填鸭一般,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
怎样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能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怎样能够创造一个如诗如画般语言学习的良好的情境,一直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主要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使语文教学从“填鸭式”的说课式教学转变成了声画结合的感知领悟式教学。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能够独立思索、处理、评价、运用信息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孤立地学习这门课程,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完美整合。
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的意义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教学《国宝——大熊猫》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先播放《保护大熊猫》的开场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播放图片将学生带到动物世界潮流,当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被神秘的动物世界世界所深深吸引时,我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浓这一契机,继而提问:“你们对大熊猫了解多少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燃思维的火花。
语文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诗画结合的世界。很多优秀的文章能引起人们的很多联想,能够构造出很多优秀的画面和图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让孩子们领略到了北平秋的神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清华的荷塘笼罩了一层朦胧的色彩。北国的风光,江南的雨巷,断臂的维纳斯……古今中外,说古论今,我们可见的,不可见的,只要有画面,只要有人依其境将其转化成图片,我们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它,找到相类似的画面,展示给同学们观赏,我们可以在欣赏音乐中欣赏者王维的《山居秋暝》的同时,播放着王维的《雪溪图》,诗画乐一体的完美境界就在课堂中完美体现。因为多媒体的应用,孩子们可以坐在教室里欣赏到北极极其罕见的极光现象,可以利用音频资料,观赏电影版或电视剧版的《红楼梦》……还记得我讲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导入课堂,我随着乐曲倾情朗读这首诗歌,同时幻灯片放映出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孩子们一下子走进了感人的诗画世界里,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节公开课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很多学生也因此喜欢上了余光中和现代诗歌,我知道这样的效果有信息技术应用的功劳。
没有时间的约束,没有空间的限制,坐在教室里,就可以具体感知古今中外寒来暑往的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有时候真的特别羡慕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他们因为信息技术而眼界大开,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心中,并不遥远而且色彩斑斓。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意义构建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重视形象感染,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挥协同作用。借助直观、动态和演示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课程,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在一个倡导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时代,我们应该提供促进个性发展和学习的环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谓为学生提供了这一契机,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一直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处在协作、会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提供信息,自由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在《松树金龟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了解了金龟子的特点后,便创设情境。我是大森林里昆虫世界中的一员,想认识金龟子,这一天,我终于遇到了金龟子。如果你就是金龟子,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然后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处理,为我所用,并形成资源库中的一部分,形成资源共享。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第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大了语文课信息容量。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与传统阅读 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收益匪浅,久久难忘。而且,现行教科书由于媒介的局限性,提供的知识信息较少。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融合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知识信息。在教学《三个太阳》时,对于南极的知识的了解,学生仅仅凭借教师空洞的介绍是不太感兴趣的,我设计穿插了音乐和图片,旁边再配上文字介绍,这样学生的兴趣就马上调动出来了,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乐在其中。
三、语文教学不可缺失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沟通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整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立体、有趣而生动。但是切不可因为过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使语文学习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特色。一节课下来,学生只关注到多彩的图片,美妙的音乐,而对于文本的语言文字没有任何印象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所以,语文学科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要为语文学科服务,而不能够成为驾驭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将信息技术的广博和便捷与人的情感沟通相互融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赢。
中国的文字是最具含蓄的语言,浓缩而且富有意境,如果仅凭几张图片或者音乐就涵盖了语文丰富的内涵,那必将会压抑学生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的深度体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让多媒体的使用越俎代庖了文学文本的理解和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生动、形象的言语或结合生动的肢体语言,创设语言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并为之动情。如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前,用描写的手法叙述性的言语生动地再现了杜甫当时的场景,学生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叙述性语言的运用,如教李清照诗词,教师娓娓道来的语言,饱含了叙述着的情感,其中不乏画面和情境的渲染,要比简单的背景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虽然不能过于主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也应该适当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慷慨激昂的表达,塑造独特的教师风格,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一道独特的风景。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为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开辟了新的天地。
 
(本文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作者:李仁南)